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学院2024级历史学专业二班开展了“擎民族团结之火,耀中华复兴之路”宣讲活动。活动由班长李晓宣同学主持。

活动伊始,李晓宣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理论宣讲。她指出,中华民族的发展是56个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与融合,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文化认同是其核心,民族精神是前行的动力。身处新时代,我们更应守望相助、团结和睦,积极响应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号召。

活动中各民族同学向大家展示民俗特色。蒙古族陈欣同学从色彩鲜艳的蒙古族传统服饰入手,向大家展示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她详细介绍了蒙古族的游牧生活、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以及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让同学们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豪迈与坚韧。

满族的徐媛同学则以精美的满族刺绣作品展示了满族文化的细腻与精致。她从满族的历史渊源讲起,介绍了满族传统服饰旗袍的由来和满族美食萨其马的制作工艺,充分展现满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与非遗传承。

哈萨克族的叶尔克江同学通过介绍自己的名字拉开了她分享的序幕。她向同学们介绍了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传统音乐和阿肯弹唱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向我们讲述了新时代的阿勒泰,她说:“我们的阿勒泰是座城市,它不是一片荒芜;阿勒泰不是活在传说里,我们早把柏油路铺到了雪山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此次宣讲活动,同学们在宣讲和分享中增进了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民族团结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以民族精神为指引,携手各族同胞,高擎民族团结的火炬,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