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图片新闻 > 正文

【师德师风】 我的育人故事——访企拓岗暖人心,协同育人促就业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10-27 】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历史文化学院举办"师德师风育人故事"系列推介活动。通过挖掘和宣传学院优秀教师育人故事,展现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营造崇尚师德、争当师表的良好氛围。

个人简介

 

王闯,中共党员,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美国佐治亚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文化、国际传播。主讲旅游规划与开发、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旅游社交礼仪、国际传播等课程。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厅局级项目3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专著1部;教材2部。获厅级科研成果一等奖,黑龙江省社科联理论征文一等奖。

王闯老师育人故事——《访企拓岗暖人心,协同育人促就业》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名教师,我常对学生说:“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走向世界的学问,但出发的起点,一定是脚下的这片校园。”

从教二十余载,我见过学生在导游赛场上脱颖而出,也见过他们在旅行社实习时迷茫焦虑。我始终相信,教育不应止于课堂和教材,更应连接企业与社会,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找到职业定位与人生方向。2023年以来,我主动走出办公室,踏上“访企拓岗”的旅程,用脚步丈量专业的未来。

我去过深圳文华东方酒店的行政楼层,看到一位实习生在前厅流利地与外宾沟通。她悄悄对我说:“老师,记得大一您讲国际礼仪那节课吗?我把您说的‘微笑不只是服务的表情,更是职业的信号’一直记到了现在。”

我站在广州长隆集团的园区调度中心,看着后台数据实时跳动,想到我们在课堂上讲授的“智慧文旅”板块,也终于理解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那条弯曲但坚定的路。

我走进北京璞瑄酒店洽谈校企合作的那天,正值小暑时节,酒店的建筑及内部设计映衬且复刻着流转于历史长河、深受城市变迁与环境影响的北京胡同和时代特色。独到的美学设计让人一进门便感到静谧而有力量。那是我们与其正式签署实习合作协议的日子,酒店人力资源总监笑着说:“我们之前了解过哈师大的学生,一直印象很好。这次希望能和您把合作真正落到岗位上。”

洽谈结束前,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问我:“王老师,您觉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最需要具备什么?”我没有谈知识技能的清单,而是说:“他们要有一颗尊重职业的心,要懂得服务的本质不是姿态,而是用心。我想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把所学用出来,也把自信长出来。”

那天的阳光落在酒店的铜雕标识上,我忽然想到,我们为学生搭建的不只是一个岗位,更是一个未来人生的坐标点。他们会从这里,第一次明白什么是职业的标准、什么是服务的温度,也会第一次实现“走出去”的第一步。我相信,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我进行访企拓岗的文旅企业还包括北京丽都皇冠假日酒店、广州保利洲际酒店、广州从都国际庄园、深圳湾安达仕酒店、深圳世界之窗、深圳华侨城欢乐谷等。这些知名文旅企业的背后,是我不断叩门、对接、洽谈的无数次努力,也是学院与行业之间逐渐构建起的桥梁。

有人问我:“您是系主任,还亲自跑企业?”我说:“因为我想看到学生未来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我要确认他们走出校门那一刻,是踏实的、被接住的。”

“访企拓岗”,说到底,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场双向奔赴:我把学生的简历带去企业,也把企业的期待带回课堂。我不断优化实习基地设置,推动校企课程共建,鼓励学生走进真实岗位,从“听我讲”变成“看他们做”。

我记得,有一次在广州从都国际庄园商谈实习合作,园区负责人问我:“您的学生有几个特点?”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肯吃苦、懂礼节、有文化自信。”这不是我一句空话,而是我看到他们在岗位上、在游客面前、在压力中一步步成长出的底气。

回望这两年多的走访足迹,我没有刻意数走了多少公里、谈了多少企业。但我清楚地记得,每当我从企业回来,总会在课堂上更坚定地告诉学生:“我们不是在培养‘会接待’的人,而是在培养‘值得信赖’的旅游人。”

教育,是看得见远方的事,也是沉下心、走出去的事。那些被我亲手拓出来的“实习地标”,终将成为学生人生版图上的第一站。而我,愿做那个一直走在前面、为他们打通路的人。

王闯老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先进理念,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学院将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拓展就业渠道,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