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学科
一、发展历程
哈尔滨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始建于1951年,与历史学科同时创建。改革开放后,新中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为黑龙江省第一个历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创始人为著名历史学家戚佑烈教授,1979年开始招收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和中俄关系史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世界史学科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历史学硕士、博士授予点,省内唯一历史学重点学科,双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拥有“世界古代史”省级领军人才梯队、黑龙江流域历史文化学术交流基地、黑龙江省历史学会等省级科研平台。
二、研究方向
世界史学科现有四个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方向:古代罗马史、日本史、中日关系史、世界近现代史四个研究方向。古代罗马史主要研究罗马帝国历史的变迁,考察重大历史事件对罗马史、世界古代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影响;日本史侧重对日本历史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研究;中日关系史研究侧重近代日本侵华史罪证发掘与整理,利用海外资料,广泛搜集日本侵华罪证,丰富日本侵华史研究。世界近现代史以世界地区与国别史、国际关系史为主要研究方向。
世界史学科现有三个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方向: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与国别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以古埃及、古罗马、俄罗斯史、英国史为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以美国史、国际关系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世界地区与国别史主要以日本史、中日关系史为研究方向。
三、师资队伍与课程特色
世界史学科现有成员16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00%。学科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学科多名成员留学意、德、英、美、俄、日等国,拥有较强的外语优势和多样化学术背景,能够在科学研究中熟练地运用外文史料,包括英语、日语(日语文言文)、俄语、拉丁语、中埃及语等。学科培养方向设置科学、规范、合理,发展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本学科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独特做法,优势特色明显。学科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注重外国语的学习和训练,例如:“希腊罗马史料阅读与翻译”“日本史史料阅读”“日本文言文阅读”“古代埃及史料阅读”“专业俄语”“初级拉丁语”“中埃及语语法”“俄国史史料阅读”等课程,满足学生不同语种的外语学习需求。
四、学术成果
学科近五年,学科成员主持及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大、重点、一般、青年项目25项;获省社科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多项。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学科主办高端学术会议10余场,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专题学术讲座50余场,扩展学术交流,开拓师生学术视野。
五、主办刊物
2023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主办、出版《哈师大世界史译丛》第一辑。“译丛”致力于学术繁荣,看重学术质量,有志追踪研究热点,为各年龄段学者创造发表翻译作品的机遇。“译丛”展现国内世界史学者的学术风采,免去了国内史学界未有专门刊载翻译作品园地的缺憾。目前,“译丛”第二辑已交付出版印刷。两本“译丛”共收录国内三十余位学者的翻译作品,内容涵盖世界古代中世纪时期、世界近现代史、日本史、日本侵华史、古典史料和日本侵华史翻译等世界史学科绝大多数专业领域。
六、国际交流
世界史学科一直以来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的发展与繁荣。通过与国际上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学术团体的合作与交流,不仅拓展了学科的国际视野,还加深了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学科成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学术研讨活动。与国际同行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探讨学科发展趋势。2023年8月,青年教师赴荷兰莱顿大学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埃及学家大会,并在会议上宣读专题论文。
七、社会服务
世界史学科依托学科学术资源优势,为地方社会与文化发展服务。在建党百年之际,主办“邮品 党史——一百个春秋的红色记忆”主题展览;主办喜迎党的二十大“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极限片经典中的党史(1921-2022)”红色展览;主办“喜迎党的二十大 民族复兴的百年旗帜——中国历史研究院征集海外中共珍稀文献展”;主办“党旗红 邮品见证新时代”主题展览等活动。同时利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海外珍稀史料数据优势,服务学术戍边战略。学科以举办珍稀文献展、红色图片展、多媒体影视传播等方式,开发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海外珍稀史料数字资源。学科成员利用省委讲师团成员、省高校讲师团成员、省政协委员、省文史委员、“龙江讲坛”宣讲专家等身份为社会各界宣讲,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此外,学科利用科研优势,关注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对全省中学历史学科基础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黑龙江省历史学基础教育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