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历史文化学院举办"师德师风育人故事"系列推介活动。通过挖掘和宣传学院优秀教师的育人故事,展现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营造崇尚师德、争当师表的良好氛围。
个人简介
江楠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2024年获哈尔滨师范大学“宁齐堃”课堂教学能力奖三等奖、2021-2022年度教学优质奖二等奖。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考古、高句丽渤海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主持省级及校级课题3项,主要讲授文化遗产概论、文物保存环境概论、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服饰、考古现场文物保护、东北考古等课程。
江楠老师育人故事——《田野实践育文保新人》
2015年秋,我怀揣本硕博十年沉淀的专业知识与田野考古实践经验,踏入了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保护技术教研室,转眼已是十载。在教书与育人的征途上,虽历经诸多挑战,却也珍藏了无数令人动容、心生感慨的瞬间。
记得刚开始讲授《中国古代科技史》时,发现学生对商周青铜器“范铸法”的理解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我带着纸杯、石膏粉等材料走进课堂,让学生分组复刻青铜铸造:将石膏糊倒入大纸杯,放入小纸杯制成“泥模”,凝固后拆模,学生们看着成型的“青铜酒杯”惊呼不已。接着引导大家思考纹饰制作,提示结合内范、外范制作过程,学生们恍然大悟——在“泥范”上反向刻纹,铸造后便能呈现精美图案。这堂“特殊”的课,让学生捧着歪歪扭扭的“青铜器”,触摸到了古人的铸造智慧与逆向思维。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一门兼具新兴特质与强交叉性的学科。我深知田野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每年主动联络业内资源,为学生争取考古实习机会。出发前也会给学生开设“预备课”,从洛阳铲握法、探方记录规范,到防晒防暑、文物法规,逐一拆解考古环节。到了工地,学生初遇探方既兴奋又茫然,连续挖到陶片碎屑后情绪低落,我对学生说:“考古核心不是追‘成果’,而是培养‘证据意识’,空方中的土质变化、堆积逻辑都是历史信息,这正是‘透物见人’的学科本质”。一次暴雨突至,学生冒雨抢救墓葬遗迹。有同学转移陶鬲时滑倒,膝盖受伤却死死护住文物,还说“这比游戏装备珍贵千万倍”,我知道,考古的责任与热爱已在他们心中扎根。
文物保护的专业教育必须用模拟实验打破“认知壁垒”,考古学的抽象概念需要具象化载体。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技术逻辑”,既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能因材施教——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引导其探索技术创新,对理论型学生,则鼓励他们从实验中提炼方法论,这无疑对学生非常重要。
而田野考古是最好的“情境教学”课堂。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挑战中,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能,更能淬炼出考古人必备的韧性、责任感与团队精神。作为教师需扮演“脚手架”角色,前期筑牢理论根基,中期及时纠错解惑,后期引导反思升华,使田野考古成为学生真正的“成长熔炉”。
无论是实验室里的火花四溅,还是田野中的汗水泥水,核心都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文物保护的“发现之乐”与“责任之重”。当我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节奏,为其提供适合的成长阶梯时,教育便真正成为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生命对话。
江楠老师以田野实践育人,为学生搭建实习、实验平台,她甘为学生成长“脚手架”从理论教学到答疑解惑再到引导升华,不断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矢志践行从教初心。历史文化学院将继续弘扬高尚师德风范,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为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