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9月,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与黑龙江大学联合组建。本中心的宗旨是探求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发展,为区域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本中心在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方面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哈尔滨师范大学苏渊雷、游寿、周齐等老一代学者就已开展了黑龙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六十年代,在哈尔滨东郊发现的人工凿击的猛犸象骨,有力证明了黑龙江古人类的活动。八十年代,在 游寿 先生的指导下,在大兴安岭找到了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石室祝文,对于确定鲜卑发祥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被列为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老一辈著名学者为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奠定了优良的学术传统。
进入新世纪,新一代研究工作者继承了前辈学者的优良传统,兢兢业业,孜孜以求,本中心在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方面又取得了长足进展,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本中心相继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9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编,为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国家级出版社和省级出版社出版了学术著作20部,编著15部;教材5部。还主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全国性学术会议8次,主办全省性学术会议多次;本中心研究人员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本中心研究人员在省内外做学术报告20场,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10次。
本中心拥有专、兼职研究人员共三十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具有教授职称者,占一半以上。研究人员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层次清晰。他们分别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缘结构十分丰富。
本中心具有固定专用研究室,具备齐全的电话、传真、网络、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专业图书资料充足。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文物室的基础上创建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博馆,在国内高校中居于前列。物质条件可充分满足各种科研活动的需要。
目前,本中心已制订了新时期发展规划,并在积极稳步推进落实。中心将围绕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研究、渤海文明史研究、辽金元政权递嬗与女真社会文明演进研究、明清黑龙江边疆民族与地方政权研究、东北近代社会及伪满洲国的统治研究、明清及近代以来黑龙江流域社会转型与开发研究、黑龙江大界江百村调研等专题展开研究,力求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重要社会影响的创新成果。